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甘肅省打造全國
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先行基地行動方案的通知
甘政辦發〔2025〕14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甘肅礦區辦事處,蘭州新區管委會,省政府各部門,中央在甘各單位:
《甘肅省打造全國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先行基地行動方案》已經省委、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5年2月27日
甘肅省打造全國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先行基地行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關于發展現代寒旱特色農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擴量、提質、延鏈、增效文章,打造全國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先行基地,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堅持現代化發展方向,立足獨特氣候地理條件,挖掘寒旱內在特質,以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為目標,以實施“擴量、提質、延鏈、增效”四大行動為載體,以建設“牛羊菜果薯藥糧種”八大產業集群為抓手,以推進“基礎條件提升、設施農業建設、節水農業集成、產業融合發展、經營體系提升、科技與裝備創新”六大工程為支撐,構建全產業鏈發展體系,打造產業韌性強、經營體系強、供給保障強、科技支撐強、競爭能力強、具有區域代表性的全國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先行基地,加快推進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
主要目標是:2025年底,全國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先行基地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建成“牛羊菜藥”4個千億元、“果薯糧”3個五百億元、“種”三百億元產業集群,農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6000億元以上。到2030年底,全國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先行基地全面建成,特色優勢產業集群融合發展勢頭顯著增強,農業綜合效益大幅提升,具有甘肅特色優勢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更加健全,農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8000億元左右。
二、實施四大行動
(一)實施擴量行動。堅持把資源優勢最大限度轉化為規模優勢,調優產業發展布局,突出連片成帶、集鏈成群,建設集中連片產業帶,把特色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把零散產業向產業帶集中。鼓勵各地做大區域性特色產業,提升基礎薄弱產業,加快特色產業規模化。支持各地加快農業生產設施設備更新換代,用現代技術與先進設施裝備武裝農業,發展日光溫室、植物車間、林下經濟、垂直農場和集約化畜禽養殖,拓展農業生產空間。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前提下,充分利用非耕地擴大生產規模,新增農業產業發展確需使用耕地的須落圖落位、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健全以獎代補、以效定補等產業發展激勵機制,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把握市場機遇,因時因勢擴大生產規模。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融合配套,促進特色產業單產提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二)實施提質行動。推進綠色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擴大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加大優良品種引進培育推廣,加快良種更新更換步伐。堅持“有標用標、無標創標、缺標補標、全程貫標”,健全農產品生產加工標準體系、認證體系、追溯體系、檢測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全流程、全環節、全周期管控。縱深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持續改善農產品產地環境,從源頭保障農產品品質。嚴格落實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和全程追溯管理制度,深化農產品藥物殘留治理。開展農產品質量分級,實施特色優勢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大力發展生態低碳農業,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
(三)實施延鏈行動。強化全產業鏈思維和市場思維,加力推進農業領域“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聚焦建設“牛羊菜果薯藥糧種”八大產業集群,加快培育和引進一批高技術、高成長性、高附加值食品龍頭加工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支持產業大縣建設一批食品加工園區,補齊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設施短板,引導資源要素和企業向園區聚集。建設完善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強研發投入、改造升級設施設備,開發預制菜品、休閑食品、藥食同源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加快構建農產品和農資現代流通網絡,支持各類主體協同共建供應鏈。
(四)實施增效行動。加大“甘味”品牌建設力度,健全品牌分級分類培育機制,推進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提質增效,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頭部品牌和拳頭產品。深入推進“甘味出隴”“甘味出海”,在全國重點城市和海外布設一批“甘味”展銷中心,開展直播帶貨系列活動,健全拓展營銷體系。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鼓勵舉辦鄉村美食節、和美鄉村休閑行等活動,打造一批網紅村,開辟鄉村產業發展新賽道。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健全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機制,鼓勵采取訂單收購、統配統收、托養托管等模式,帶動農民參與產業發展、分享增值收益。
三、建設八大集群
(一)加快建設肉牛產業集群。建設張掖武威大眾型肉牛、平涼慶陽高品質紅牛、甘南臨夏高原特色牦牛3個百萬頭肉牛產業帶和河西走廊高產奶牛產業帶。支持完善設施養殖、糞污處理、消毒防疫等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智慧牧場,培育一批專業養牛村鎮。實施畜牧良種補貼,推進肉牛擴群提質,推進肉牛雜交改良和牦牛提純復壯。優化屠宰加工布局,提升精細分割牛肉制品、包裝熟食等加工產能,鼓勵奶業生產經營主體就地就近發展加工,推動養殖生產、屠宰加工、冷鏈物流等一體發展。鼓勵差異化發展和特色化經營,擦亮“平涼紅牛”“張掖肉牛”“甘南牦牛”品牌成色。2025年底,全省牛存欄和出欄、牛肉和牛奶產量分別達到556萬頭、294萬頭、33.5萬噸、135萬噸,全產業鏈產值1140億元,培育8個30億級產業大縣。到2030年底,全產業鏈產值1500億元,培育8個40億級產業大縣。
(二)加快建設肉羊產業集群。建設河西走廊、中部沿黃、隴東南3個千萬只肉羊產業帶。推廣高效節本模式,推進標準化適度規模設施養殖。實施遺傳改良計劃,健全肉羊良種繁育體系,加強布病等常見疫病凈化和無疫小區創建。改造提升傳統交易市場,推動優勢屠宰產能向養殖集中區轉移,提高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實現“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提升“環縣羊肉”“東鄉貢羊”“民勤羊肉”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2025年底,全省羊存欄和出欄、羊肉產量分別達到2900萬只、3000萬只、47.8萬噸,全產業鏈產值1100億元,培育8個40億級產業大縣。到2030年底,全產業鏈產值1450億元,培育10個50億級產業大縣。
(三)加快建設蔬菜產業集群。建設河西走廊和中部沿黃灌區為主的設施蔬菜產業帶、蘭州定西為主的高原夏菜標準化產業帶、武山甘谷為主的渭河流域傳統設施蔬菜提升改造產業帶。優化調整產業布局,提高蔬菜主產區生產優勢。集成應用新品種引進、集約化育苗、有機肥替代、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高質高效生產技術,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做精做優蔬菜分級、包裝、預冷、保鮮、貯藏、凈菜加工等初級加工,推動發展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建設產地冷鏈倉儲保鮮設施,擦亮“蘭州高原夏菜”區域公用品牌成色。2025年底,全省蔬菜面積達到1000萬畝,產量達到310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1030億元。到2030年底,蔬菜產量達到350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1200億元,培育5個50億級以上產業大縣。
(四)加快建設蘋果產業集群。建設平涼慶陽為主的隴東黃土高原優質紅富士蘋果產業帶、天水花牛蘋果為主的淺山丘陵國內最大元帥系蘋果產業帶。持續穩定種植面積,建好國家西北黃土高原特色蘋果種質資源圃、花牛蘋果良種繁育基地。加快老舊低效果園宜機化改造和防災減災設施建設,擴大綠色標準化基地建設及果園數智化技術應用,推廣矮化密植和輕簡化修剪、機械化管理技術。加快發展蘋果分選、冷鏈、精深加工等全鏈產業,建設全國優質蘋果生產核心區、貿易物流集中區和產業科技創新示范區。持續擴大“天水花牛”“靜寧蘋果”“慶陽蘋果”品牌銷售市場。2025年底,全省蘋果面積穩定在580萬畝左右,產量突破87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660億元,培育1個百億級產業大縣。到2030年底,蘋果產量突破100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900億元,培育2個百億級產業大縣。
(五)加快建設馬鈴薯產業集群。建設中東部旱作區“梯田+高淀粉馬鈴薯”產業帶、河西及沿黃灌區“水肥一體化+加工型馬鈴薯”產業帶、南部地區“冬播+早熟菜用型馬鈴薯”產業帶。擴大高淀粉加工型、全粉加工型品種面積,發展壯大優質原料薯生產基地。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推動馬鈴薯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提升智能化分選,扶持一批馬鈴薯淀粉全粉加工企業,推廣馬鈴薯加工廢水廢渣中蛋白和纖維提取等資源化利用模式。加快補齊良種繁育、全程機械化、現代化貯藏和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短板弱項。2025年底,全省馬鈴薯面積穩定在870萬畝左右,產量達到1650萬噸左右,加工轉化率達到40%,全產業鏈產值450億元。到2030年底,馬鈴薯加工轉化率達到50%,全產業鏈產值500億元。
(六)加快建設中藥材產業集群。建設隴東南為主的道地藥材產業帶、甘南為主的藏藥產業帶、河西走廊為主的特色藥材產業帶。優化區域布局和道地品種結構,穩定種植面積。支持國家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甘肅分庫和種質資源圃提升建設,創建中藥材綠色標準化GAP基地和優質藥源直供基地。推進加工智能改造,建設全國一流的加工基地、儲運交易中心。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研發當歸、黨參等藥食同源產品和中醫藥大健康新產品。2025年底,全省中藥材面積穩定在550萬畝左右,產量達到170萬噸左右,中醫藥全鏈條總產值1000億元以上。到2030年底,中醫藥全鏈條總產值1200億元,培育2個百億級產業大縣。
(七)加快建設糧油產業集群。建設旱作區小麥和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產業帶、灌區淺埋滴灌小麥和密植水肥精準調控玉米高產產業帶、冬春油菜產業帶、特色糧油復種產業帶。大力推廣優質中強筋小麥、糧飼兼用玉米、優質“雙低”油菜、高油高產大豆等優質品種,擴大“兩年三茬”復種面積。持續推進綠色種養循環和秸稈綜合利用,鼓勵糧油加工企業通過設備更新、技術創新提升糧油精深加工水平。推進“良田、良種、良法、良機”深度融合,集成推廣節水增糧技術,探索應用綠色儲糧技術,推進科學儲糧和節糧減損。2025年底,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260萬噸以上,糧食、油料面積分別穩定在4000萬畝、420萬畝以上,全產業鏈產值500億元。到2030年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280萬噸以上,全產業鏈產值600億元。
(八)加快建設現代種業產業集群。建設張掖為主的玉米制種和油菜良種繁育產業帶、酒泉為主的瓜菜花卉制種產業帶、定西為主的馬鈴薯良種繁育產業帶。強化制種基地建設和裝備改造升級,持續穩定制種面積。開展種業科技創新攻關,支持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和優異種質資源挖掘利用,創制和培育一批玉米、馬鈴薯、瓜菜等作物新種質新品種。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領軍企業,延伸種業鏈條。加快種子生產、加工、貯藏標準化技術示范推廣。2025年底,全省玉米制種面積穩定在160萬畝以上,供種量穩定在全國玉米用種量的一半以上,馬鈴薯種薯、瓜菜花卉制種基地均穩定在45萬畝以上,種業全產業鏈產值300億元。到2030年底,種業全產業鏈產值400億元左右。
四、推進六大工程
(一)推進基礎條件提升工程。聚焦耕地保護和水資源高效利用,謀劃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鹽堿耕地綜合利用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項目。優先把河西及沿黃等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和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重點縣的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整山系、整流域”建設,在丘陵山區推廣“引水上山”。在河西和沿黃灌區分區分類開展鹽堿耕地綜合利用試點。布局建設一批農業灌溉水源保障工程,擴大大中型灌區改造范圍,夯實現代寒旱特色農業發展基礎。
(二)推進設施農業建設工程。根據區域條件、環境容量和產業分布情況,探索推廣先進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設施農業類型,加快建設以節能宜機為主的現代設施種植業、以高效集約為主的現代設施畜牧業、以生態健康養殖為主的現代設施漁業,重點實施戈壁農業建設、集約化工廠化育苗、高效集約設施畜牧、糧食烘干及倉儲、老舊日光溫室改造提升等項目,示范推廣光伏板上發電、板下種養殖模式,推動現代設施農業提檔升級。
(三)推進節水農業集成工程。堅持“四水四定”原則,落實“無膜不種、無地不膜”,河西及沿黃灌區重點推廣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中東部旱作區重點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大力推廣旱作節水+“兩年三茬”復種模式,加大抗旱節水品種推廣應用。加快節水技術和節水裝備推廣應用,新建設施農業原則上全部配套智能水肥一體化裝備。因地制宜發展循環農業,實施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等項目。
(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工程。推動一產向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突出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以現代產業示范區和農產品加工物流體系建設為重點,實施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甘味”品牌獎補、產地市場、冷鏈物流、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項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電商直播等新業態,引導和撬動更多資源要素向鄉村匯聚,探索產業集聚發展模式,整體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五)推進經營體系提升工程。圍繞提升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短板弱項,大力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家庭農場培育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等項目,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質強能。加快培育多元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拓展服務領域,延伸服務環節,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高質量發展。
(六)推進科技與裝備創新工程。聚焦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以產業急需為導向,實施良種聯合攻關、農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智慧農業等項目,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推動產出更多重大農業科技成果。持續增加特色農機裝備總量,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推動農機裝備研發制造、熟化定型、推廣應用銜接貫通。
五、加強組織實施
建立省負總責、市級統籌、縣鄉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部門協同配合,加強資源要素配置。依法依規保障基地和產業帶建設重點項目土地供應。通過涉農整合資金及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等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支持產業集群建設。完善重點項目融資對接機制,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推廣畜禽活體、農業設施抵押融資貸款等金融產品,促進更多信貸資金投入基地和產業帶建設。健全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探索開展農業生產設施設備保險、“農業保險+”試點。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優化農業科技創新生態。鼓勵重點市、縣分類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模式。加強政策宣傳,推廣經驗做法,激發全社會參與打造全國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先行基地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來源:甘肅省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