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12月末,張掖市共有6項省級綠色項目、81項市級綠色項目、4項氣候投融資項目獲得融資,貸款余額分別為9.85億元、62.76億元、5.3億元,有力提升了全市生態項目綠色信貸融資獲得率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杰
甘肅省張掖市地處祁連山北麓,境內祁連山水源涵養區、黑河綠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態系統交錯銜接,生態產品價值總量巨大。近五年,張掖市累計營造林220多萬畝、修復治理退化草原1560多萬畝,三年內將其中部分碳匯量變現,還帶動蘭州市、天水市等地開發林業碳匯,共計實現收益超1億元。
在探尋“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路徑時,張掖市不僅構建起資源核查、價值核算、開發交易、反哺產業及生態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閉環機制,還充分發揮金融“活水”作用,有效破解生態產品“抵押難”。
截至2024年12月末,張掖市共有6項省級綠色項目、81項市級綠色項目、4項氣候投融資項目獲得融資,貸款余額分別為9.85億元、62.76億元、5.3億元,有力提升了全市生態項目綠色信貸融資獲得率。
建機制 助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走進張掖市生態環境局,該局生態環保督察專員張飛迫不及待地介紹著張掖市生態產品展示平臺:“正是有了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才逐步具象化。”
在該平臺上,張掖市所轄一區五縣的生態物質產品、生態調節服務價值量清晰展現,包含固碳釋氧、防風固沙等系列數據情況,張飛介紹這是依托2021年度《張掖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報告》開發完成的,張掖市是甘肅省乃至西北地區率先發布該類報告的市州。
“開展GEP核算,實際上就是摸清本底,實現資源核查向價值核算,推動生態產品‘有價化’,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提供翔實的基礎數據。”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研究員宋曉諭說,正是得益于完備的基礎數據,張掖市碳匯開發得以走在甘肅省乃至西北地區前列。
2021年9月,張掖市35.1萬畝林業碳匯項目減排量成功簽發,實現碳匯收益450萬元,張掖市成為甘肅首個林業碳匯開發成功的市(州)。2022年11月,張掖市391萬畝草原碳匯項目減排量成功簽發,到賬收益7000多萬元,張掖市也成為西北地區首個林業、草原碳匯項目均開發成功的市(州)。
“我們屬于摸著石頭過河。”張掖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史多飛說,尤其像草原碳匯國內沒有可以借鑒的方法學支撐,國內該類項目開發幾乎空白,張掖市能夠成功的關鍵在于有效地發揮了地域優勢,形成攻堅克難合力。
鑒于生態產品種類豐富、專業性強,張掖市邀請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專家參與,并抽調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張掖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等的專業技術人員組建形成“一組一院三中心六機制”的組織體系。其中,“一組”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領導小組,“一院”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院,“三中心”分別為林草碳匯計量監測中心、審核認證中心、交易服務中心,“六機制”則是生態產品調查監測、價值核算、經營開發、交易、價值使用、保護補償機制。
在張掖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實驗室內,科研人員正在對碳匯監測樣方進行試驗分析。“專業化分工充分發揮了各單位效能。”張掖市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斌說,該院在當地布設的1000多個林草碳匯監測樣方,為承擔起林草碳匯計量監測中心職能提供有力支撐。目前,該實驗室內設有土壤碳計量室、植物碳計量室、遙感實驗室和樣品室,重點開展著林草碳匯計量監測、碳匯能力評估以及固碳增匯關鍵技術等研究。
2023年以來,張掖市先后制定《張掖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5年)》《張掖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重點任務清單》等方案,還聯合中國人民銀行張掖市分行等部門印發《張掖市金融助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指導意見》,建立起資源核查、價值核算、開發交易、反哺產業及生態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閉環機制,也探索出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路徑、新模式。
在甘肅省張掖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實驗室內,科研人員對碳匯監測樣方進行試驗分析(2024年6月4日攝) 徐皓夫攝 / 本刊
破難題 開展生態資源質押融資價值度量
隨著機制日臻完善,張掖市碳匯融資渠道也開辟出新的路徑。2023年,中國人民銀行張掖市分行與張掖市林業和草原局聯合簽訂了《張掖市林業碳匯質押貸款工作合作框架協議》,為從事林木培育、種植或管理的企業專門設計,創新推出“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林權”質押貸款,當年底便成功投放甘肅省首筆“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林權”質押貸款。
甘肅山丹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對公部經理代鴻銘說,獲得該貸款的甘肅神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經營的6000畝林地,經張掖市林業和草原局審核認定符合碳匯測量條件,經由林草碳匯計量監測中心、審核認證中心測量,認定企業林地檢測期內經核證碳匯量后,交易服務中心為企業進行備案登記,形成了張掖市第一單林草碳匯權益資產備案登記證。
甘肅山丹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碳減排量遠期收益和企業林權作為質押物,向企業成功發放貸款300萬元,并給予利率優惠,成功幫助該企業實現了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換。
看似簡單的業務,蘊含著不少創新與亮點。代鴻銘說,一是以“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為核心創新探索了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融資方式,在傳統抵押物不足的情況下,補充了新的抵押物,解決了貸款主體資金需求,拓寬了林業企業融資渠道,對綠色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進行了有益探索。
二是以“林權”質押為主體創新提供了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融資風險緩釋措施。甘肅神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寧巨忠說,雖然“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具有實質性的市場價值,但林業企業經營普遍存在投入資金多、投資回報周期長的特點,以“林權”質押為主體將企業林權作為質押物能夠提高企業違約成本,降低銀行信貸融資風險,為綠色金融支持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融資提供風險緩釋。
三是以“三個中心”核算為依托創新開辟了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融資價值核算渠道。代鴻銘說,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前提是生態產品價值的核算,張掖市“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林權”質押貸款以張掖市成立的林草碳匯測量核算“三個中心”為依托,為全市林業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量化提供了新渠道,解決了林業生態產品融資價值度量難題,成功為林業生態產品貼上了“價格標簽”。
中國人民銀行張掖市分行黨委書記、行長肖智敏說,“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林權”質押貸款模式的創新推出也為張掖市生態資源質押融資提供了豐富經驗,一方面該行將繼續鼓勵引導轄區內金融機構以林業預期碳匯收益核算價值及生態資產核算價值為合格質押物,為更多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另一方面該行還將聚焦特色產業,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拓展抵質押物范圍,打破制約生態產品價值度量的瓶頸。
求創新 GEP貸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祁連山下,白雪皚皚。張掖市甘州區黨寨鎮馬站村里,有機設施大棚沿著鄉間小道次第排開,不同于棚外蕭瑟肅穆景象,棚內蔬菜生長旺盛、綠意盎然。該村黨支部書記馬兆存說,這里是該村入股成立的張掖市兆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目前該基地為盒馬鮮生、世紀春芽、蕓嶺鮮生等知名品牌供貨。
“有機蔬菜附加值高,能夠更好帶動群眾增收。”馬兆存說,目前畝均收益相較于普通大田蔬菜種植高出2萬元。因為產品質量較好,2024年6月該企業作為甘肅省唯一一家參展第17屆亞洲國際有機產品博覽會的企業,與浙江、福建等地有機蔬菜供應鏈龍頭企業簽訂訂單約1.7億元。
最讓馬兆存沒想到的,仍是2024年100萬元的“GEP”生態價值貸花落該企業。“過去想都不敢想,生態資源竟然能貸到款。”馬兆存說,有機蔬菜種植基地改造投入資金大,這筆錢為企業發展解了燃眉之急。
“生態產品的預期收益權,類似‘大額存單’,能充當有效抵質押物。”張掖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業務部副經理陸文軍說,該行借鑒已有的“GEP質押+信用擔保”模式,在綜合測算貸款風險的情況下,發放了該筆貸款,不僅能助力企業綠色低碳轉型,還為生態產品融資探索路徑。
肖智敏說,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張掖市分行正不斷推動“GEP”生態價值貸增量擴面,倡導金融機構采信張掖市政府邀請的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為張掖轄區小微農企所做的生態價值量測定評估報告,依據企業生態產品評估價值,在中國人民銀行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進行質押登記后,以“GEP質押+擔保”形式,向生態小微企業發放“GEP”生態價值貸。
截至2024年12月末,在中國人民銀行張掖市分行的鼓勵引導下,張掖市已發放“GEP”生態價值貸3筆,貸款金額380萬元。除了張掖市兆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外,張掖市祥匯園果蔬有限公司、甘肅自強生態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分別享受“GEP”生態價值貸100萬元、80萬元。
不僅如此,中國人民銀行張掖市分行與張掖市發改委建立了長期合作機制,以全市“生態農業”“清潔能源”“文旅生態產品”“碳匯交易”和“氣候投融資”為要點,確定了《2024年張掖市綠色項目清單》涉及綠色項目173項,同時轉接省級項目12項,確定氣候投融資項目9項,最大限度拓寬融資渠道。截至2024年12月末,張掖市91項生態項目獲得綠色信貸支持,貸款余額近78億元。
同時,張掖市還積極探索“水權貸”“節水貸”“氣候貸”等綠色貸款業務,不斷提高金融機構生態環境權益質押的認識度,有效破解了“綠水青山”抵押難問題。近期,甘肅省首筆200萬元“水權貸”也落地張掖市。
宋曉諭說,西部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經濟發展離不開生態保護,而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將是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關鍵一招。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及財力困難的掣肘下,張掖市率先在西部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了西部欠發達地區生態保護與發展兼顧的可借鑒樣本。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張掖市委書記盧小亨說,目前張掖市申報的林草碳匯計量監測國家試點通過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初評,還申報了城市森林碳匯計量與監測技術規程等6項省級地方標準,張掖還將繼續擴大林草碳匯項目開發交易成果,推動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區域碳匯、集體林權等市場化交易,建設甘肅省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城市,把綠水青山護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